記者 吳蘇 通訊員 柏馳 柳從民
美麗村莊宜居宜業、文化活動豐富多彩、非遺技藝賡續傳承、良好家訓成風化人……展開平利縣城關鎮龍頭村的振興藍圖,文化鑄魂的鮮明印記隨處可見。從指示牌上的名言警句,到茶園迷宮里的廉潔故事;從國漆館里的非遺創新,到家風館里的宗族垂訓,無一不彰顯著龍頭村涵養鄉村“精氣神”的有力舉措,讓美麗龍頭“強筋壯骨”,譜寫出文化振興的新篇章。
今年以來,城關鎮搶抓平利縣創建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的契機,積極打造鄉村振興示范村,作為該鎮的“當家門面”,龍頭村當仁不讓承擔起示范引領的重任,從多個方面由內而外進行改造提升。文化振興作為夯基固本的重要一項,是增強鄉村“軟實力”的核心之一。為此,龍頭村將文化陣地建設、文明鄉風培育、文化產業發展作為推進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的抓手,不斷充實鄉村內涵,讓文化為“龍頭”振興添彩賦能。
非遺農耕煥新彩
走進龍頭村的國漆館,光滑細膩的漆藝花瓶、精雕細琢的漆碗、雅致精美的小掛件等漆類工藝品,分門別類地陳列在展示柜里,無聲地向往來觀眾訴說著這項非遺技藝的傳承故事。
作為一種天然涂料,生漆具有無污染、耐強酸、防腐蝕等特點,早在公元七千多年前,我國就有使用天然生漆的歷史。秦巴山區生態良好、自然資源豐富,境內生長著大量漆樹,在工業化產品未曾普及的時代,專門從事漆類產品加工制作的漆匠既是當時的熱門職業,也是備受群眾尊敬的手藝人。龍頭村村民袁輝志就是其中一位,靠著加工銷售生漆,他支撐起一家人的生活,也將女兒袁端姣培養成才。從西安交通大學碩士畢業后,原本在西安有了一份穩定工作的袁端姣偶然間得知了髹漆工藝的久遠歷史。經過進一步了解,她發現從小在父親那里司空見慣的傳統生漆雖然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獨特的美學價值,但這種慢工出細活的天然環保涂料正受到化學漆的巨大沖擊,這門手藝也面臨失傳的風險,經過反復思考后,她決定回到龍頭村,接過父親的衣缽,通過創新發展,將生漆產業做大做強。
回到村里后,袁端姣便開始馬不停蹄地鉆研起有關生漆的一切,面對周邊人不解的嘆息,她總是笑著說:“父親靠著生產漆器、賣漆供養我長大,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漆樹哺育了我,我有責任和義務反哺鄉土,發展好生漆產業,傳承弘揚好我們的漆文化。”
萬事開頭難,在整個龍頭村,傳統漆匠受制于手藝的局限性,生產加工的漆器藝術性不高、鑒賞性不強,很難在市場上打開銷路,加上生漆收集不易,“百里千刀一斤漆”就是生漆收集的真實寫照。為了攻克產量上的短板,她一方面向專家學者請教技術問題,一方面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形式,大范圍栽種漆樹,既為群眾增收提供新路子,也為非遺技藝的傳承創新提供了原材料支撐。在她持續不斷培育優質漆樹的堅持下,生漆產量短缺的問題得到了緩解,她又邀請專家到村指導,陸續開展了多場生漆采割技能培訓和制作技藝提升活動,促進漆農以技增產增收。
如今,潛心研究數年漆藝的袁端姣已熟練掌握變涂、描金、起紋、堆漆等多種髹漆技法,同時根據市場需求積極創新,用現代理念改變傳統漆器的生產、銷售模式,針對客戶多樣化、個性化的定制需求,持續改良生產工藝、豐富產品類型、走品牌化經營路子,制作出一大批樣式新穎、風格獨特的漆器作品,遠銷海內外。
來此觀光旅行的游客,經常會到袁端姣所創立的國漆館走走看看,了解髹漆這門古老的工藝和“守藝人”的傳承與創新。偶有年輕人興致勃勃地想要學習髹漆的手藝,袁端姣總會不遺余力地推廣宣傳漆器藝術的魅力。在她看來,隨著近幾年國潮興起,大眾對生漆的興趣也在不斷提高,而這項古老的非遺技藝,也必將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守護傳承下,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龍來到你家門前呦,保佑你風調雨順事事順嘍……”每逢二月二,該村9組村民張振明就會站在游龍隊伍前,為村民送上祝福。今年71歲的他,在舞龍隊中擔任“恭賀”角色已有30余年,帶領游龍隊伍走街串巷,挨家挨戶唱賀詞、送祝福是他每年的任務,常常游龍未過半,喉嚨就快啞了。“傳統農耕文化必須傳承下去,我要通過唱賀詞把祝福送到每個鄉親的家里去!”張振明堅定地說。
領略非遺魅力,探尋農耕文明。龍頭村深入挖掘農耕文化內涵,廣泛開展“二月二龍抬頭節祭祀大典”等活動,叫響“體驗農耕文化,喚醒鄉愁記憶”文化品牌。充分發揮鄉村手藝人、非遺傳承人、種養殖能手的作用,讓這些“土專家”和“田秀才”大放異彩。加強農民職業教育、技術培訓,就地培養一大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經營主體。在挖掘現有鄉土人才的同時,搭平臺、育人才、興產業,吸引著更多人愿意來、留得下、干得好、能出彩。該村翻新修復秦楚農耕博物館,開發水上樂園、帳篷營地、開心菜園等特色旅游體驗項目,同步挖掘秦楚農耕、古法釀酒、制茶品茶等傳統文化,下大力氣喚醒龍頭村沉睡的鄉村魅力。提升10個農家樂和5家特色民宿,10家旅游商品門店,組建旅游服務協會,結合旅游體驗項目形成產業聯盟,統一標準規范運營,建立利益共享聯享機制,進一步提升旅游接待服務水平。
臨近村中心的小甑酒坊,一股濃郁的酒香飄出。這碗正宗的糧食酒,在平利縣小有名氣。劉中清的父親劉德祥是村里釀酒的好把式,靠著祖傳釀造小甑酒的手藝,贏得親戚朋友甚至外鄉人高高豎起的大拇指。2009年,在上海漂泊了3年的劉中清回鄉,從父親手中接過釀酒“接力棒”,還專門拜師學廚藝,開起了農家樂,日子越過越得勁。“現在的日子要比以前更踏實。腳下沾有泥,心里才有底。”劉中清說道。對美味的熱衷,源自人的本能。好菜好飯,是一方好水土的給養,是對勤勞之道的饋贈。走進龍頭,美食不僅滿足味蕾和腸胃,更是深入地走心,喚醒田園牧歌和鄉愁記憶,抵達和融入自然之道的本真。
正所謂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起源。在著眼于產業發展的征程中,龍頭村始終將農耕文化的根脈滲入產業布局的肌理當中,不斷充實鄉村文化的內核,讓農耕文明成為鄉村高質量發展的精神紐帶和鄉情眷戀。
清茶廉風沁心脾
“茗茶傳雅韻,四方聚知音。”龍頭村民居錯落、風光宜人,千里秀色中,茶葉是當之無愧的主角,全村3000余口人,茶葉面積達到2000畝以上,幾乎戶戶都有茶、人人都飲茶,茶文化的傳承與龍頭村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漫步于村組小道,空氣中絲絲縷縷的茶香總在鼻尖縈繞。每有客人上門落座,熱情好客的村民未及言語,一杯香茗就早早遞到了來者的手上。而隨著龍頭村旅游業的興盛,每當舉辦大型活動時,就有茶藝師在滿目青翠的茶園中,將藝術美感和傳統禮儀融入茶藝表演中,進一步宣傳推廣龍頭的茶文化?梢哉f,與茶有關的一切都在鄉村的廣袤田園間鋪展,茶文化的生動注腳彰顯在茶產業延鏈補鏈的方方面面。
“一杯清茶問今古,兩袖清風為蒼生。”茶廉文化是新時代茶文化理論和思想的新發展、新拓展,以茶為“媒”打造廉潔文化,在潤物無聲中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扎實推進清廉建設。去年10月份,龍頭村通過招商引資,將原本缺乏經營主體的10畝茶園流轉給三合村村民劉星,用于建設開發茶園迷宮。經過前期的精心策劃籌備,今年4月份,茶園迷宮初具雛形。走進其間,高達兩米的老茶樹之間被開拓出錯綜復雜的道路,沿路可見懸掛二十四節氣的指示牌,當玩家走錯路時,道路盡頭便可看到諸葛亮以儉養德、我以不貪為寶、楊震拒金、陶母退魚等“廉潔小故事”。負責人劉星介紹:“廉潔小故事的創意是從茶園迷宮建設之初就設定好的,每個錯誤路段都有一個廉潔故事的路牌,既增加茶園迷宮的趣味性、文化性,也給玩家帶來全新的體驗。”連日來,不少聞聽此訊的游客紛紛帶著孩子前來體驗,家住平利縣城的孫女士告訴記者:“早就聽說龍頭村開發了一個茶園迷宮,周末就帶著孩子來玩一下,感覺很有創意、也比較有趣,既能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也欣賞了美麗的田園風光,還學到了知識,寓教于樂,非常不錯。”
廉以增勁,廉助業成。該村在廉風的勁拂下,黨群齊心強堡壘,圍繞組織體系、班子隊伍、黨員管理、組織生活、工作運行、基礎保障、活動陣地等,建強“示范標桿”,打造“紅色引擎”。以“黨員聯系群眾、人大代表聯系選民、中心戶長聯系居民”為紐帶,通過“劃網格、組隊伍、提風氣、建機制”為抓手,將黨員干部、人大代表、熱心居民等有效嵌入其中,把基層有組織能力的人有效組織起來,推動了“人到格中去、事在網上辦”,改造提升便民服務中心,方便群眾辦事,加快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助力鄉村振興步伐。
家風涵養新民風
鄉村要振興,文明需先行,好的家風更是滋養和諧家庭、文明社會的內在“潤滑劑”。在龍頭村,蕭氏家風館是當地不可忽視的存在,該館是由平利縣龍頭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肖勝能所建,總占地面積為150㎡,設置有蕭氏家訓、蕭氏起源、蕭氏歷代典范、先進典型、蕭氏宗勉條規等重要內容,通過圖文并茂、書法藝術、多媒體等多形式,展現出了濃厚的傳統家風文化。
在當地村民看來,蕭氏優良的家風家訓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當地的民風朝著向好向善的方向轉變,起到了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蕭氏后人、龍頭村支部書記肖業雙說:“村里鄰舍有個啥矛盾,一般都會請蕭氏德高望重的前輩來調停,哪家后輩犯點小錯,也會及時請出家風家訓,從思想上及時把不好的苗頭扭轉過來,避免后生走歪路。”在良好家風的引導下,蕭氏族人英才輩出,肖業雙也牢記祖訓和父輩叮囑,“濟物利人,交財尚義……”他不僅積極投身龍頭村發展建設的最前沿,還爭做產業“領頭雁”,投資數百萬元在龍頭村建設水上樂園,填補了平利縣缺乏水上游樂項目的空白,既延長了旅游鏈條,也為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增收,避免了剩余勞動力閑散所產生的社會矛盾。
在以點帶面的示范下,龍頭村涌現出一大批道德模范及好婆婆、好媳婦,僅2022年,全村就有15位村民榮獲好媳婦、好婆婆的表彰。而這樣的定期評選活動,近些年每年都會舉辦,通過表彰先進、宣傳典型,群眾間已形成了爭當先進的良好風氣,掀起了一場場弘揚文明家風、凝聚社會正能量的熱潮。
龍頭村配套完善村級文化活動室、文化廣場、農家書屋、廣播室,在村口、景觀節點和公交站牌等醒目位置繪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公民道德等為主題的文化墻和公益廣告,深化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充分發揮村規民約和積分超市作用,常態化開展志愿服務,讓新風蔚然、正氣充盈,不斷提升村民的道德素養和文明程度。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勤勞質樸的龍頭村民,始終對干凈整潔的人居環境有著天然的情愫、如一的堅守和熱切的期盼。在新風的潤澤和帶動下,“美顏模式”整潔宜居在龍頭村成了生活常態和自覺追求,努力從“一處凈”到“全域凈”,從“一時凈”到“常態凈”,從“皮毛凈”到“徹底凈”。該村扎實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統籌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和垃圾污水治理,“內外兼修”地打造美麗宜居鄉村。通過群眾院落會、村民小組會、網格員微信群等多種渠道,發動群眾積極主動開展大掃除,自家門前“掃干凈,擺整齊”,在村莊面上清潔的基礎上,向屋內庭院、村莊周邊拓展,突出清理死角盲區、背街小巷、犄角旮旯,達到創造美好環境全民參與、全民共享的效果。改造提升省道公路沿線和六組老鄉政府、二組兩個老院子,修繕旅游環線景點基礎設施,修剪補齊村內綠化樹木,秀美底色更加濃稠。“巍巍群山輕云浮,潺潺碧水入懷流。”雅致的徽派民居,凈潔的人居環境,溫婉的田園牧歌和著強勁的時代脈動,龍頭的文明之風早已由“精致盆景”延展為“遍地風景”,并浸潤成整村百姓的全民風尚和最美鄉村的靚麗光彩。
時代需要航標、社會需要榜樣。美麗鄉村迎來蝶變的當下,龍頭村提升的不只是“顏值”,還有因好家風、好民風、好村風不斷充實的內在,一股股和諧發展、富裕文明的時代新風吹過茶香彌漫的“龍頭”,為當地經濟社會振翅翱翔注入了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