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光云
在和文友的飯后閑談中得知,我每天的飲用水來自于秦嶺腳下,漢江北岸的黃石灘水庫。我的好奇心悄然升起,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蘊藏著如此豐富的生命之源,造福一方百姓。這個疑問如同一顆種子,深深地埋進心田。
3月6日,安康日報社、安康新聞網新春走基層組織漢濱區水利局、江北街道、老城街道部分通訊員,到黃石灘水庫開展交流學習。我喜出望外,終于有機會去找尋心中的答案了,懷著期待的心情,開始了學習的旅程。
大概40分鐘后,車子在一個院子里停下,大家紛紛走下車,想必是到了,我來不及緩解暈車的不適感,迫不及待地打開車門,與黃石灘的滿園春色撞了個滿懷。
在大家稍作休息期間,我在院子里隨意踱步,走在大門口的時候,一塊刻著《我來了》歌謠歌詞的石頭映入眼簾。“天上沒有玉皇,地上沒有龍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龍王,唱令三山五嶺開道,我來了。”通過這些歌詞,我仿佛看到了一群水利人擼起袖子、揮著鋤頭、喊著號子建設八一水庫的場景,同時也從中深深地感受到了安康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偉大精神。
跟著黃石灘工作人員董海萍介紹的方向前進,一個偌大的水庫出現在眼前,水面平靜又清澈,好似一面鏡子,平躺在群山之間,供群山欣賞自己的容顏。只見山影倒映在水中,宛若一副天然的水墨畫,偶有鳥兒叼著覓來的食物回巢,掉下一些細屑,使水面泛起層層漣漪,寧靜而唯美。此情此景,我的腦海中浮現出蘇軾筆下“水清出石魚可數,林深無人鳥相呼。”的詩句,一時間竟分不清夢境與現實。
據工作人員介紹,修建黃石灘水庫起源于1998年八一水庫上游特大洪水造成水庫嚴重淤堵,水庫瀕臨報廢,為保障灌溉,持續發揮已有的渠道作用,2000年在八一水庫下游修建了黃石灘水庫。老一輩的建設者從用最簡陋的工具筑壩建庫、鑿山開渠,建成八一水庫灌溉工程,到完成陜西第一座混凝土面板堆石壩--黃石灘水庫,是安康水利建設工程的一座豐碑。為大力弘揚水利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漢濱區延安精神研究會把黃石灘水庫作為延安精神的踐行研學基地,打造中小學生、科研人員、機關干部等學習教育陣地,并以此為契機,奮力譜寫漢濱水利建設新篇章。
目前,黃石灘水庫已經發展成集灌溉、防洪、供水、養殖、旅游多元化綜合水利工程,承擔著農業灌溉、生態補源、城鄉供水、防洪抗旱等重任,總庫容4177萬立方米,惠及人口30萬人,83個行政村?此坪喍痰囊欢螖⑹,卻是建設者們流了無盡的汗水、堅守了無數個日夜所換來的民生保障工程。
黃石灘水庫用現有的軟硬件平臺,彰顯著“我與時代同進步”的發展風采。在黃石灘水庫壩后、總干渠渠首退水閘處安裝了生態流量監控設備,該設備可與市、區下泄流量在線監控平臺聯網,接入流域達標流量、生態洪流和水位信息,既減輕了水庫工作人員的負擔,又提升了水庫智能化生態調度水平、加強了富家河流域生態管理、進一步健全了生態泄洪長效管控機制。
一代又一代水利人用汗水所做的鋪墊才換來黃石灘水庫今天的璀璨。良田被灌溉后會結出糧食,城鄉得到充分的供水后會一片生機,萬物都在反饋,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更應該“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用實際行動弘揚水利建設者的延安精神,踐行青年力量,爭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