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斌
《留住鄉愁》是作家趙攀強先生的第三部散文集。那些字里行間對故鄉、對父老鄉親的真摯情感依然深深地打動我,那種樸素的行文風格對今天新鄉土散文創作仍然有著范文式的指導意義。三十多年來,他的散文無不彌漫著濃烈的田園情結、鄉土味道。他的散文大多是對故鄉的贊美、對鄉土的依戀,對往事深情回憶,對親人、鄉鄰的感恩和懷念之情?梢哉f“鄉土、親情和記憶”是他散文的三原色。
他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描寫故鄉的山山水水;生動追憶往昔生活的殘留片段;抒寫著人間的親情摯愛。威廉·?思{說:“我一生都在寫我那郵票大小的故鄉”,趙攀強又何嘗不是這樣?
整部散文集分為情系故鄉、難忘親情、旬陽風情和往事如煙四輯。其中一、三輯寫故鄉的山水風物,鄉村的社會變遷。作家生于斯長于斯,走遍了故鄉的山水,這里的一草一木都留下了他生活的氣息和難以磨滅的印跡。留在記憶里的,永遠清新明亮溫暖如初。他以沉入故鄉深處的方式,尋找記憶與現實的交叉點,充滿了對故鄉山水、對故鄉風俗人情的膜拜之情。他以筆為刀,精心雕刻家鄉的山水風物和發展變化,詮釋著鄉情和鄉愁。在樸實自然行云流水生動活潑的文字深處,掩藏著作者如潮水般涌動的激情。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沒有漠視故鄉的衰敗與蕭條,秉筆直書故鄉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曲折。在《清冷的故鄉》一文里,面對城鎮化沖擊下的“空殼”村,面對鄉村在一點一點地消失,他痛心疾首地寫道:“走得太急太快,勢必造成城市的擁擠和農村的荒蕪,只可惜了那美好的田園風光,誰去欣賞?”這同樣是對故鄉的忠誠和一片赤子之心。
第二輯難忘親情是作者的親情隨筆,《母親墳頭的訴說》《母親的茶飯》《父親的故事》《持家女人》《女兒,爸爸為你感動》等篇章分別寫父親、母親、妻子和女兒,在他的筆下,親情是擋風遮雨的傘,親情是抵御嚴寒的棉衣,字里行間充滿了對父母妻子的感恩,對女兒的諄諄教誨,樸實無華的文字流露出真摯的情感,令人感動。第四輯往事如煙,寫記憶中的日常生活,鄉鄰間的交往和友誼,作家用簡筆勾勒和淡筆素描的方法,將一幅幅記憶深處的生活的畫面呈現給讀者!饵S橋往事》一文,作者寫自己給黃橋的村民治牛未愈,結果是“每當遇見黃橋人或路經黃橋時,都會勾起我對那件往事的回憶……常常使人自慚形穢,無地自容。”一篇幾百字的散文,一個人的真性情躍然紙上。這些看似寫記憶中的往事、小事、個人經歷,但小事往往能見大。他書寫了時光的流轉,社會的變遷,個體經驗獨特的發現。那些樸實的日常生活,并不缺少樂趣,缺少的是發現的眼光。當我們自己享受到人生的幸福,體會到日常一言一行的樂趣。日常生活的零零碎碎,無不蘊含無限的禪機。一切景語皆情語,這是趙攀強散文創作達到的境界。
鄉村、記憶、親情,構成了趙攀強散文的三原色。它們互相交織、互相影響、互相滲透,匯成了屬于作家自己的文學河流,在這條明暗互現的河流之上,漂蕩著鄉愁與鄉情,追尋與徘徊。作家的追憶是建立在鄉村社會的時代之影中,而鄉村的身影又折射到人物的豐富內心之中,我驚奇地發現,正是因為作家對于時代細微之處的敏感、對于人心深處的末梢神經的敏感,作家記憶中的鄉村煥發出了人性的光輝,而作家精神的成長,回蕩在他筆下的每一個人物身上,使每一個人物都從樸實的敘述之中,呼嘯而來,撞擊著我們本已疲憊的心靈。
散文貴在真實,事件記敘真,感情表達真,這是散文的基本倫理,也是趙攀強散文的鮮明特色。他恪守傳統,又不刻板,于樸實無華中守正創新。相反那些堆積詞匯,華而不實,不顧素材盲目拉長篇幅的散文倒是俗不可耐!读糇∴l愁》一再印刷,事隔多年,仍然為讀者喜歡,就很能說明問題。何況他的散文不是直白,而是平實,以《女兒的節儉》一文為例,他只是平靜的講述了女兒節儉的幾個小故事:為了家里能買上電視,她拒絕過年買新衣;為了給家里省錢,大熱天用自制的冰棍消暑;從伙食上省錢,終于在高三的最后一個學期臨近高考時因營養不良而頭昏……樸實的文字,娓娓道來,一個懂事、乖巧、事事替父母考慮的節儉的女兒躍然紙上,讀來令人落淚。
寫平常小事,寫生活的點滴,寫至愛親人,作家與他們同呼吸共悲歡,樸實無華的文字中,無不體現著滿腔的真情和深切的關照。“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仔細咀嚼書中那些樸實的真切表達,跟隨作家在悠悠世事中觀物、賞景、讀人,那些掩藏于家長里短中至真至淳,往往會下意識觸動讀者最柔軟的內心,令人感動,令人豁然開悟:“是真佛只說家常”。